圖片新聞
|
讀《自卑與超越》作者:王艷芬瀏覽數:5次
《自卑與超越》是阿德勒從個體心理學觀點出發(fā),闡明人生道路和人生意義的讀物,原名為《生活對你的意義》。此書由十二章節(jié)構成,涉及到人活著的意義與使命、心靈與肉體的關系、自卑感與優(yōu)越感、記憶力與夢對人的影響、家庭環(huán)境和學校教育對人的影響、青春期正確引導的重要性、以及犯罪與預防、職業(yè)與工作、同伴、愛情與婚姻等內容。作者以自卑情結為線索比較系統(tǒng)地闡述了個體心理學思想,他在書中著重論述了自卑感的形成,自卑感對人的影響,以及人們如何消除自卑感以達到自我超越的目的。 所謂自卑,就是自我評價過低,對自己的價值持懷疑態(tài)度,是人格上的缺陷,一種失去平衡的行為狀態(tài),常表現為嫉妒、緊張、羞怯、孤僻、不安等。自卑使人變得敏感,受不了刺激。自卑對人的發(fā)展具有很大影響,阿德勒認為每個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欠缺,這就決定了每個人潛意識中都有自卑感的存在,但處理的好,就會超越自卑變成優(yōu)越,處理不好就會演變成各種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。 很多人對自己所處地位都會有所不滿,自然而然產生自卑感,他們想要追求更加優(yōu)越的地位,以此獲得優(yōu)越感。優(yōu)越感是每個人在一種內驅力的策動下力求達到的最終目標,它因每個人賦予生活的意義而不同。在書中他提出了童年對人的影響,如果童年時期常常被父母忽略,得不到應有的愛與關心,長大后會很內向,很自卑,想要避免這種情況父母必須做出改變,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關心,并鼓勵他,增強他的自信心。相反,過于寵愛孩子則會讓孩子依賴父母,以自我為中心,當然別說與其他人合作了,離開了父母,當他發(fā)現自己并不是所有人的中心,他便會接受不了,不愿再與別人交往,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中他們沒有合作意識,所以很難獲得很大的成就。 自卑不一定就是不好,正是人類對所擁有的感到自卑才不斷發(fā)展科學,讓社會不斷進步。優(yōu)越感的目標取決于每個人所賦予生活的意義,是建立在他的生活方式之中。人類對優(yōu)越感的追求是我們所有文化貢獻的源泉。自卑與超越的強弱不同,在不同的人身上,衍生出許多不同的性格與行為。如果可以把握好其中力度,便可以成為不斷突破的動力,否則,將成為一股逆流,將你卷入無盡黑暗。 對人來說,記憶是個美妙的東西,它象是一幅隱形的畫,有選擇的記錄我們走過的時光。誠然,記憶必定包含美好的與不太美好的,早期記憶特別重要,因為它顯示了人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簡單的表現形式。夢是一座連接現實的生活和我們的人生態(tài)度的橋梁,夢的形式多樣,每一種夢境都揭示出我們在面對某種情景時需要強化人生態(tài)度的哪一方面,對夢分析只能針對特定的人。 家庭對人的影響是很大的,母親的角色尤其重要,孩子的所有潛能都會受到母親的影響。母親要讓孩子學會合作與獨處,如果她們不合格,那么人類的發(fā)展將充滿危機。在家庭中,父親與母親有著同等重要的地位。母親與孩子的關系必須延伸至父親,否則,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常常出現很多問題?;橐鍪且环N合作關系,沒有地位之分,父親應該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,讓他們學習勇敢。 學校與家庭相互合作。關注兒童的問題,糾正家長的錯誤,是老師的任務,與此同時,訓練他們對別人發(fā)生興趣,使他們學會獨立與合作。 青春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孩子在這一時期有叛逆心理,他們在并不完全了解成人問題時對之妄加判斷,做出他們認為的正確的理解,。對于青春期的孩子,在我們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上,最需要轉變的是我們要從直接的管理轉變到間接的管理。所謂間接的管理就是培養(yǎng)孩子的責任意識,讓孩子學會自己對自己的負責。 我們可以發(fā)現人總是在尋找超越的方法,罪犯的各種活動和態(tài)度都顯示出他在解決問題,克服困難,努力獲得超越,只是他努力的方向錯了,他們的目標是讓自己獲得優(yōu)越感,但卻不顧他人利益,這便是自私的表現,他們認為自己是英雄,但這只是缺乏常識的表現。犯罪有兩種類型。一是把每個人當成敵人,所以他對別人都抱有敵對態(tài)度,由此漸漸怨恨這個社會,最后做出危害社會和他人的活動。二是被寵壞了的孩子,在自己的家庭中,人人都以他為中心,到了社會上,他仍然覺得所有人應該臣服于自己,但這當然是不可能的,當他覺得自己不再是中心,他便覺得很不爽,于是制造一些麻煩來吸引人們的關注。 從書中的案例中,我們可以看出缺乏社會興趣而又未學會合作的人在追求虛假的優(yōu)越感,這種人往往會走向犯罪的道路,那么要想改善這種情況,就要讓他們學會合作。父母的合作對孩子成長具有重要影響,和諧的成長環(huán)境對孩子的身心發(fā)展都十分有利。 同樣,職業(yè)與工作,愛情與婚姻對人的影響也是很大的。童年時期的經歷對以后的職業(yè)選擇有很大關系,愛情和婚姻都是對異性伴侶最親密的奉獻。每個人在愛情和婚姻中的表現都與他的生活方式有關,這顯示了他是怎樣的一個人。 一般人都不愿承認自己有自卑感,他們覺得自卑不是件光榮的事情,可自卑卻不斷影響著一個人的性格與發(fā)展,必須正視。適當自卑會激勵人不斷前進,過于自卑就是個問題了。想要改善,就充分認識并相信自己的能力,學會與人合作。超越了自卑也就獲得了通往成功的墊腳石。
|